您的位置: 首页 > 新闻动态 > 影视知识

微电影是如何产生的?

发布时间:2017-06-12

一、

微电影,其实就是加长的广告片,只是打一开始,就是靠网络传播。

上面这句话,就是「微电影」的根本定义。

1、目的:广告商品。
2、传播管道:网络。

它最早的源起,是 BMW 公司(2001 / 2002年)拍的8部系列影片(The Hire).。
是这影片红了之後,而在世界造成流行。

维基:The Hire

微电影是如何产生的?(图1)

二、

网络剧的起源可能要更早,在我眼中,「布莱尔女巫,The Blair Witch Project」 (1999),它是有始以来的,真正第一部(纯网络传输,只有最後十五分钟,你得买录像带,或是到电影院看)。

要知道,在拨号上网的时代,在网上看一个几 g 大小,AVI档案传输的片子,是非常艰难的一件事,也是如此,当 BMW 拍出 THE HIRE 时,我们是很惊讶的。这是一个全新的宣传方式。

「拍了片子放到网上下载」,「拉长广告,成为有剧情的短片」,「让短片,推销汽车」。

当时我们的疑问只有一点:主要的观众,是上网的年轻人,包括影片呈现时,整个诉求的手法,吸引的对象,都是年轻人,他们怎麽买得起 BMW ?

後来,BMW 的相关主事者,在片子大红後,对外解释,他们的目的,就是为了「十年後的市场」。

其实,也就是今天。(其实片子一投放後,当年的销量就上去了,不过,那是外话)。

比如

,当年正而八百的一个年輕人,单纯的粉丝。用著台烂电脑,可能连苹果都买不起的组装机,用只小猫,下了片子看完。十年過去了,虽然他早忘了这事。但現在的他,正是開的 X5 。

 

不能說,不是這一系列片子在他心中打下的暗樁。
他自己可能都沒有意識到,除了 BMW,他沒有想過買別的車……。

三、

說個外話,我很討厭「微電影」三字,不知是哪个好事之徒,发明了這名辭。只因,「網絡電影」本质上一点也不「微」,它是高投入,低產出(十年後才收獲效果),非常昂贵的玩意儿。

Martin
『微电影』这个词,来自车企凯迪拉克。相关报道似乎都把“功劳”归于凯迪拉克中国区的品牌总监刘震。凯迪拉克也乐于称自己为『微电影』时代的开启者。凯迪拉克_微电影营销的开启者

弄的一堆学生,拍了小 V8 ,也整天跟人说「我拍了微电影」,真正的专业人仕,没人敢随意这样形容自己的剧情片,请记住我说的,「微电影」的两大重点,「网络传输,以及,广告片的本质」。

(一般老百姓怎麽认知,都无所谓,但电影学生,不能犯这种「必也正名乎」的认知错误。)

在专业人仕的眼中,影視行道里,各作產品的生產難度是有高下之別的。

「拍MTV」难度不如「拍电视」。
「拍电视」难度不如「拍电影」。
「拍电影」難度不及「拍广告」。

而广告类别中 ,最可怕的昂贵产品,本来是「美国超级杯的一分钟广告」。
那个,原是行业的圣杯。
但,自从「`The Hire」面世之後,所谓的网络剧(微电影),立马登基,成了真正王者。

最简单的例证,BMW 拍过一次,十年再无馀力拍第二次。

这玩意,太金贵了,绝对是钱堆出来的。

四、

不信,看看导演名单,看看都是何方神圣:

吴宇森 John Woo
乔·卡纳汉 Joe Carnahan
托尼·斯科特 Tony Scott
约翰·弗兰肯海默 John Frankenheimer
李安 Ang Lee
王家卫 Kar Wai Wong
盖·瑞奇 Guy Ritche
伊纳·瑞特 Alejandro gonzalez-inarritu

總之,要真正認識「微電影」,請在網絡上搜索同一名稱的這八部片子。

THE HIRE。


相关文档